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

語獅子蓮師感應

語獅子蓮師感應

◎釋無畏/輯

偉大的伏藏大師秋吉林巴發掘的蓮師伏藏法中,有一部「瑪威森給(語獅子)文殊法」。這是蓮師表現出與文殊師利菩薩沒有分別的大班智達形像,然後也包括了文殊師利菩薩(妙音菩薩),和辯才天女(妙音天女)修法的一種極具加持的法門。

蓮華生大師表現出的大班智達形像,依據秋吉林巴的曾孫詠給明究仁波切的指導:蓮師穿著包括藍色上衫(註:如同寂天菩薩等大班智達穿著)。

以下原文摘錄祖古烏金仁波切(秋吉林巴是仁波切的祖父)口述的《大成就者之歌》(英文書名:Blazing Splendor)中文譯本裡面,有關噶美堪布修持語師子蓮師法門的相關內容:

『秋吉.林巴的眾多弟子都是卓越的大師,其中最傑出者,就是學識淵博的學者噶美堪布;他被視為是來自印度沙霍(Sahor)的傑出班智達,也是第一位因興建桑耶寺而受邀至西藏的大師──寂護大師的轉世。

噶美堪布一開始是噶舉派修行人,也是噶瑪巴三個道場之一的噶瑪寺主要「堪布-戒律師」,也就是住持以及首席教師。

他絕不是個普通人,蓮花生大士在其所著的古老伏藏中,就曾預言他會成為秋吉.林巴的主要弟子;他是秋吉.林巴極為虔敬的追隨者,並且獲致極高的證量。然而,即使大家公認他與十五世紀著名大師噶瑪.恰美一樣博學多聞,他仍擔任秋吉.林巴的侍者。近代最傑的大師之一──博學的敦珠仁波切(Dudjom Rinpoche)就對噶美堪布的著作印象深刻,有次敦珠仁波切告訴我(祖古.烏金仁波切):「這個世界能有像噶美堪布這樣的人存在實在是太美好了。」

噶美堪布是個持戒精嚴的僧侶,一生中從未讓肉或酒精碰觸過他的舌頭,據說他的手連輕輕擦過女人都不曾有過,而他的雙唇也未曾吐出一句謊言。

講到辯經,噶美堪布即使跟老欽哲(蔣揚.欽哲.旺波)相比,也是旗鼓相當。有時候,一場哲學辯論結束,噶美堪布會表現出一副大贏家的樣子,而欽哲則會裝出沮喪的模樣,好像輸掉了價值連城的東西;欽哲還會哀歎自己的失敗,假裝傷心掉淚,把每個人逗得哈哈大笑。

我(祖古.烏金仁波切)的老師桑天.嘉措是噶美堪布的弟子之一,他告訴了我許多關於噶美堪布的故事,下面要說的這則故事就是其中之一。

拉薩一年一度會設立一個大帳篷,所有主要的學者,尤其是來自三大主要寺院:色拉寺(Sera)、甘丹寺(Ganden)與哲蚌寺(Drepung)的學者,會群聚一堂舉行辯經,看看誰是當年度最佳的辯經者。甘丹寺領袖會坐在一個大法座上,而所有人則一排二十個人,面對面坐在甘丹寺領袖前方。每一場辯經,都辯論到其中一位學者脫穎而出才會罷休。

有一年,這場盛大辯經會正在舉行的時候,噶美堪布恰巧在拉薩。他並不屬於這三座享有盛名寺院的任何一座,但有天早上,他有個奇怪的想法,覺得自己應該去參加辯經比賽,便向侍者宣布了這個想法。

「您為什麼想要這麼做呢?」其中一名侍者問道:「對您不會造成不便嗎?」這是勸他打消念頭的禮貌性說法,侍者認為噶美堪布如果輸掉辯經的話,會很難堪。

堪布堅持:「不會,我一定要參加辯經,我絕不退縮!」

噶美堪布於是就拿了一套用來當做書本封面的木板,並用一些線把它們綁在自己的胸部與背部,象徵他的身體即是典藉,而他則體現了佛法。然後,他把袈裟披在另一邊肩膀上,也用另一手執持念珠,並且,非但不像其他學者載著尖頂的帽子,反而把頭頂上的帽尖弄平。他觀想秋吉.林巴在頭頂的寶冠上,而他自己則是「語之獅」(Lion of Speech),一種蓮師與文殊師利菩薩無二的特殊形象。他自認為無人能擊敗他,滿懷信心地走進山辯經會場。

輪到他時,他擊敗一個又一個對手。當他終於擊敗所有對手時,發現自己就在甘丹寺法座持有者的面前。法座持有者宣布:「你已經贏了,取得勝利了!」

這真是相當出人意表的英勇事蹟,我(祖古.烏金仁波切)懷疑以前曾有任何康巴人得勝過。傳統上,所有對手必須將他們的黃色帽子放在地上,讓勝利者從這些帽子上走過,以作為獲勝的象徵。但在那時候,噶美堪布心想:「每個人對於即使只是一小片具宗教意味的袍子都該表示敬意,所以,如果我踩過這些帽子,就違背了我的誓言。」

所以,他非但沒有採取「勝利者的遊行」姿態,反而走入陰影處,低下頭,並用手蒙住臉,緩步走出會場。但他仍舊對自己感到頗為得意,因為他不但打敗了所有的格西學者(geshe-scholar,即佛學博士),也維護了戒律。』

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伏藏大師吉美林巴、噶美堪布、祖古烏金仁波切的歷史事蹟,可以閱讀祖古烏金仁波切口述的《大成就者之歌》(英文書名:Blazing Splendor)英文本、中文譯本。

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

〈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:妙吉祥童子略說真言行義法句章〉

〈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:妙吉祥童子略說真言行義法句章〉


爾時釋迦世尊。觀彼一切世界嚴淨若斯。告妙吉祥童子。汝宜略說真實菩薩藏真言行義三摩地如所為事。

爾時妙吉祥童子。於釋迦佛前。欲說菩薩藏真言行義。入三摩地。名喻虛空自性金剛堅固莊嚴。妙吉祥童子入此定時。淨光天上金剛寶地。廣無數百千由旬。爾時金剛手菩薩身如寶山。具大威德安吉祥而坐。觀彼一切眾生界內。有無數夜叉羅剎乾闥婆摩嚕哆毘舍左互相憎嫉。


爾時妙吉祥童子。知此無數夜叉之眾。勇猛強力互有憎嫉。告焰曼德迦忿怒明王言。汝大忿怒相。唯佛菩薩可以化為。汝今擁護此大眾會一切眾生。惡者調伏善者令悟不信令信。乃至我本真言義菩薩法藏。方廣總持曼拏羅儀則。亦復如是宜專擁護。大忿怒明王。如是聞已依勅奉行。於大眾前現大忿怒相。降伏彼眾擁護一切眾生復與無數百千忿怒眷屬。普使四方上下諸處大吼作聲。彼諸眾生攝心修善。歸依三寶不得違勅。如是聞者若違聖勅。頭破百分如阿梨樹枝。

爾時妙吉祥童子承佛菩薩威力。略說真言行義法句儀軌。若菩薩摩訶薩。具足一法得成就真言行。云何一法。若能觀見一法法無礙相。而得真言成就。

若菩薩摩訶薩安住二法。復得成就真言行。云何二法。不離菩提心。於一切眾生其心平等。如是二法成就真言。

若菩薩摩訶薩安住三法。於真言本行而得成就。云何三法。於一切眾生心不捨離。於菩薩戒行精進護持。於真言本行堅持不忘。如是三法成就真言。

若菩薩摩訶薩。令初發心菩薩安住四法。於真言行而得成就。云何四法。所謂不捨本真言。不斷他真言。於一切眾生慈心不斷。於無量大悲廣行饒益。如是四法。令初心菩薩成就真言。

若菩薩摩訶薩安住五法。得菩薩藏真言行圓滿。云何五法。所謂寂靜之處攝心居止。山林曠野攝心居止。觀察世間有為之法教化眾生。持戒多聞恒住正行。如是具行五法。於真言行義成就圓滿。

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六法。於真言行義成就圓滿。云何六法。所謂於三寶福田淨信不斷。菩提大行淨信不斷。世間真言不生謗毀。所說無礙法界大乘經典。甚深之義無復疑惑。於真言行精進不退。恭敬善法令不斷滅。如是六法皆得真言行義成就。

若菩薩摩訶薩安住七法。所求真言行皆得趣入。云何七法。所謂觀想般若波羅蜜多甚深之法。書寫讀誦為他解說。依菩薩行依時持誦。默然護摩速修正行。安住智慧清淨之意。求大菩提趣入如來甚深之法。於真言本儀請召。護持成就密行。善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。善觀眾生界法界實際。皆無二相不捨一切。不樂小乘之法上求一切智智。如是七法皆得成就真言行義。

若菩薩摩訶薩安住八法。於真言行義皆得成就。云何八法。所謂行人見未曾見微妙色果菩薩神通變化之事。不生疑惑心不顛倒。受持真言崇重本師。又復受持佛菩薩本行儀法。或有處非處勝田之地。觀己財物如夢所見皆能給施。永斷嫉妬煩惱之根。常勤精進供養諸佛菩薩。具足善根被大甲冑破諸魔軍。令得大富菩提道場。成就自身福德智慧親善知識。

爾時妙吉祥童子。略說八種行法。於真言本行皆得成就。若有信敬三寶不捨菩提心。設復犯戒。誦持我真言教品未曾有菩薩無邊行法發意。皆得成就無復疑惑。

爾時佛菩薩緣覺聲聞等。一切大眾說如是言。善哉善哉佛子。汝種種宣說真言法教修行儀軌。為一切眾生安心趣入。了悟最上祕密之門。若有人受持讀誦憶念此品法句。或種種華香而用供養。彼人若在軍陣及諸險難。我當爾時乘象馬等。現彼人前而為降伏。冤陣不久自然退散。若有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。於自舍宅書寫供養獲大福報。長命無病增益吉祥。一切大眾聞此法已默然意解。

2020年1月26日 星期日

智慧偈法門略錄

智慧偈法門略錄
沙門勇勝  

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佛!

引經第一:

《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》云:「諸有修大乘者,若能於此一四句偈,解了其義,即能於彼一切語言,通達義趣,如所解了,不生退沒。」

《金剛三昧經》云:「舍利弗言:『不可思議!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,如是實義多文廣義,利根眾生乃可修之,鈍根眾生難以措意,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?』佛言:『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,即入實諦,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。』」

緣由第二:

南安巖自嚴尊者之一、

《補續高僧傳》載:「南安巖自嚴尊者,生鄭氏,泉州同安人。年十一出家為童子,十七為大僧,遊方至廬陵,謁西峰老宿豁公,豁雲門之孫也。師依止五年,盡得其法,自是神異不測,世傳定光佛化身。」

又載:「師凡示人,必以偈,偈尾必題四字曰:『贈之以中』,世莫能測。」

又載:「後遊南康槃古山,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,讖曰:『後當有白衣菩薩,來興此山。』師住三年成叢林,乃還南安。」

又載:「有沙彌無多聞性,而事即謹願,師憐之,作偈使誦,久當聰明,偈曰:『大智發於心,於心何處尋,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』於是世間文字語言,一覽誦念,無所遺忘,偈語章句,援筆立就。」

又載:「師異蹟甚著,所屬狀以聞,詔佳之,宰相王欽若、大參張安仁以下皆贈詩,師未甞視,置承塵上而已。淳化乙卯正月六日,集眾曰:『吾此日生,今正是時。』遂右脇而化,諡『定光圓應禪師』。」

觀世音菩薩之二、

《觀音慈林集》載:「張孝純有孫五歲,不能行,人告之曰:『頃淮甸間一農夫,病腿足甚久,但日持觀音名號不輟,遂感觀音示現,因留四句偈曰: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無所尋,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」農夫誦偈滿百日,痼疾頓愈。』於是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,齋戒持誦三、兩月,步武如常。兒患腿足者,誦之皆驗。」

偈文第三:

南安巖自嚴尊者緣由,偈曰: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何處尋,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」四句。

觀世音菩薩緣由,偈曰: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無所尋,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」四句。

古云:「古今受持,相傳得驗,用前用後,任自所便。」

釋義第四:

《紫栢尊者全集》云:「『大智發於心,於心何處尋,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』此四句偈,事理不成就,即是文殊根本智、普賢差別智,一部《華嚴經》盡具其中。誦之者,多能生慧,何以故?大智,根本智也,大智發於心,理成就矣。然智既發於心,則心已化而為智,更從何處覓心?若心有可覓,則是心能見心,無有是理,故曰:『於心何處尋也。』無處尋,即所謂無依也。大智無依則橫無外,橫無外則橫無待矣,無待之智,非理不成就乎?理不成就,則不礙事,而事成就,故曰:『成就一切義。』雖能成就一切義,而無古無今,則事又不成就矣,無古今無所住也,無住故竪無外,竪無外則竪無待矣。此偈是南安巖嚴尊者,為侍者而作。侍者前生為牛,以馱磚造寺功德,獲報為僧,苦無聞性,誦此偈久,聞性豁然而開,一切經書遂能記憶。故名此偈為『智慧偈』,以誦之者,多能發慧故也。」

驗證第五:

《補續高僧傳》所載南安巖自嚴尊者座下沙彌獲聰,《觀音慈林集》所載頃淮甸間農夫、張孝純其孫等愈疾。

《斜川集》載:「佛以廣大智慧不可思議力,能於世間現種種功德,隨應以求,皆使充滿,何也?佛無他緣,惟有一慈,人無他術,惟有一信,慈信二法,相須而行,故能成就無量大願。昔沙門以鈍根故,不能誦經。其師授此南安定光巖主四句偈,誦不歲餘,日記萬言。南徐庾氏有子病足,不能履地,金山佛鑒授以此偈,誦之數歲,兩躄復伸。又有居士劉,素事南安像,忽得重病,禱於像前,香槃中現小青蛇,舌相純白,舉頭如語,後二日,有人教以此偈,晝夜誦持,三日疾愈。此皆近歲神異如此,豈非佛子厭苦蒙昧,抱纏病惱,思脫塵勞,過於桎梏,求哀也力,起信也堅,則佛之慈悲相應如響,有是理哉?王君師文官并門,備聞其事,讚歎希有,曰:『此偈不可不傳。』屬某書之,將鏤板施人。某以為師文此心不忍獨善其身,將使自一傳二,至於千萬,以信悟人,除世間苦,夫豈細事哉!又使學道者於此觀心,得究竟法,出諸生死,則何止發蒙蔽而愈膏肓乎?」

《宗統編年》載:「徹字幻空,金陵栢氏子,少孤失學,知事佛。嘗習業緇染家,客吳門,從古心律師受優婆塞戒。二十四歲投三峯披剃,乃乞戒藏和尚,執收飯之役。藏一日問曰:「出家奚事?」徹曰:『將學經。』藏曰:『循行得字,頭已白矣,其奈生死何?』徹駭然曰:『若為即得。』藏曰:『顧子如木石,且持偈發慧去。』口授『南嚴偈』俾持之。徹繫念不輟,三年不少懈。一日忽覺風聲鳥語皆轉此偈,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?因求進七日關力究之,足纔跨門,目前一迸,大地平沉,頓省偈義,亟趨方丈擬申問,藏即打趁,既而示一歸何處話,徹罔解厥旨。時值上元雪霽,有搏雪羅漢於庭,藏令眾僧作頌以驗悟解,徹倩書以呈偈曰:『虗空一尊雪羅漢,思惟盡處阿誰判,一片氷壺難指擬,恰來正是正月半。』藏嘉賞之,乃曰:『惟爾幻空,潛蛟伏虬,若遇春雷,倒嶽傾湫。』後一日,聞竹椅倒地作聲,豁然大悟。藏為助喜,命字『頂目』,遂繼三峯法席。」


智慧偈法門略錄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