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

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序(弘一大師著作)


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序

(這篇序是弘一大師著作,出自《弘一大師全集》)

此《觀自在菩薩章》,依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擷錄。是品有三譯:一為晉譯,二為唐譯,皆名《入法界品》;三為唐貞元譯,即是今本,具云《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》。今取《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》,別為一卷,冀與《法華經普門品》併以流通焉。是章之前,為《毗瑟底羅居士章》。居士既為善財童子廣說三昧境界已,復謙己推勝;其次,乃勸教趣入指示後文,即是本章大文第一。

案清涼疏科判,戀德禮辭以上之文,皆屬前章。而依此節錄,刪其前文,頗有未安。爾後別檢雲華《捜玄記》舊科:初明勸教趣入,二依教進入。即將前文括入此章之內,則辭義完整,極為適宜矣。故今甲、乙二科,悉宗雲華舊式。丙科以下,仍依清涼。

此經譯文有與梵本少異者,清涼疏中頗加辨正。今依疏文,改訂二處:一離諸病怖下,原譯文有離懈怠怖四字。清涼疏云:梵本舊經皆無此懈怠怖。懈怠何畏?若畏懈怠乃是智人,今準刪去(今印本當第三頁第二十一行)。二偈文中,「如是之人」等二句,原譯文無,今準疏增入(今印本當第六頁第四行)

是章所說「普門示現」之義,較諸法華尤為廣備。故清涼疏云:或以布施下,即普現之義。有十一句(今印本當第三頁第十一行訖於第十六行)。初四即「四攝」攝,次六即三業攝,後一即萬類攝。然此十一,方法華經三十五應,乍觀似少,義取乃多。謂三十五應,乃是此中或現色相及說法耳。五又三十者,略舉大綱。萬類殊形,豈當局定。悲門攝廣,此土緣深。未有傾心不蒙濟,願常稱念,思其法門。

歲次壬申三月大華嚴寺沙門亡言敬記。



附錄:弘一大師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序〉的「節錄範圍」與「改訂二處」解釋說明:  

「節錄範圍」:

從:「善男子。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。彼有菩薩。名觀自在。汝詣彼問。菩薩雲何學菩薩行。修菩薩道。爾時居士。因此指示。即說偈言。」開始,……到「爾時善財童子。於觀自在菩薩所得甚深智。入大悲門。以甚深心。隨順觀察。心無疲厭。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足。遶無數匝。敬承其教。辭退而行。」為止。

「改訂二處」:

一、
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。離熱惱怖。離迷惑怖。離繫縛怖。離殺害怖。離王官怖。離貧窮怖。離不活怖。離惡名怖。離於死怖。離諸病怖。離黑暗怖。離遷移怖。離愛別怖。離怨會怖。離逼迫身怖。離逼迫心怖。離憂悲愁歎怖。離所求不得怖。離大眾威德怖。離流轉惡趣怖。

二、
若人願此命終後  不受三塗八難身
恆處人天善趣中  常行清淨菩提道
如是之人念我名  一切所願皆圓滿
有願捨身生淨土  普現一切諸佛前
普於十方佛剎中  常為清淨勝薩埵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